TAG

广告联系

编辑QQ

站务邮箱

当前位置:财经消费讯 > 财经在线 >

沈立勤:600年昆曲邂逅大数据,曲终人不散绕梁有余音?

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17-09-08 14:26 类别:财经在线

   导语:几年前,读了有“硅谷创业教父”之誉的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保罗·格雷厄姆(Paul Graham)经典之作《黑客与画家》,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:“你可以用计算机创造美和艺术(You can create art and beauty on a computer)。”它让我对科技与人文的跨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 

    我们正处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,“跨界”已然成为我们创新的关键变量。 

    昆曲与大数据,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,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两个行业,却运用“跨界”思维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融合和逆袭。 

    “海量”基于大数据、智能计算技术建立了海量大数据平台,为创业、创新者和大数据分析师赋能,使其可工程化地从海量数据和信息中,获取、加工、挖掘有价值的知识和情报,为用户数据化生存提供保障和决策支撑。从而推动产业进步,各行业创新、升级。 

    “跨界”,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融合 

    科技是手段,人文是归宿。只有为人文服务的科技才具有商业前景,而文化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走出曲高和寡的困境。 

    硅谷,“跨界”是创新的源泉。 

    我创业十几年一直从事IT行业,我认为科技不是冰冷的,科技是有温度的,数据也是有感情的,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的热情。乔布斯解释自己的产品成功之道时曾说“(因为)我站在了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”,当他把艺术品般的苹果产品展现在公众面前时,世人无不叹服:将科技与人文结合,真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! 

    从《硅谷之火》、《硅谷传奇》、《黑客与画家》等书中,你也许会发现硅谷拥有的最强大的竞争力是“跨界”的基因和能力,“跨界”所产生的聚变反应催生了一批卓越的创新公司。 

    硅谷的这种“跨界”思维和操作,能不能在中国的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开花结果?我认为非常可以。1999年,海量创立以来,产出的一直都是外人眼里冷冰冰的数据。其实数据自有其动人之处,我们运用大数据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复杂关联挖掘、事件发展预测、信息准确传播,通过大数据重塑认知、辅助决策,在商业上已经获得了验证和成功。 

    在互联网时代,如何运用技术手段锻造出更加符合时代潮流、人见人爱、花见花开的文化产品,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,如何在不忘初心的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,让梦想照进现实,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应该直面的问题。

    例如,我们看最近火爆的、现象级的电影《战狼2》,以56亿票房横扫萎靡不振的国内电影市场。吴京个人的拼搏精神、专业的编剧团队、令人热血沸腾的“家国”题材,再加上好莱坞的团队和科技力量,以及北京文化等幕后公司强大的宣传造势和保底发行,使《战狼2 》成为了文化、科技和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产物。 

    然而与之相反,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最近几年却日渐萎缩。大多数时候辛辛苦苦筹备一场演出,却遭遇上座率不足的滑铁卢,甚至面临“一场演出只卖出几张票”困境。 

    所以,越来越多的剧院不愿意再做京剧、昆曲等传统剧目的演出。随着科技日趋发达,我们正面临传统文化无人继承,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危机。 

    如何找到真正喜爱传统剧目的观众,并为他们献上一场精美的演出,同时让筹办方能够活下去,这成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,一个严肃又沉重的命题。我把自己的探索与大家分享,期待大家继续深化。 

    “众筹”,昆曲邂逅大数据。 

    2016年,基于对于昆曲的喜爱,我利用海量的技术资源与北方昆曲剧院合作,玩了一次“跨界”实验。 

    在这一场“跨界”实验中,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,通过社群、社交媒体、众筹网站等互联网的方式,组织了史上第一次昆曲众筹演出,用最前沿的“大数据”的科技新力量运作了一场“最传统”戏剧演出。 

    我们摒弃传统玩法,以互联网社群宣传为主导,用线上社群推动线下活动,通过多元化的网络载体进行线上直播及同步互动,使演出舞台不再局限于剧场。 

    基于大数据洞察分析,通过精确的用户画像迅速、直接找到核心用户,应用大数据调研安排票位、场次。 

    我们打破传统剧目的制作方式,借鉴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方法论,以互联网为载体,以大数据驱动分析目标人群、消费能力、偏好、地域、情感状态等,人员、资金等资源以“众筹”的方式展开。从诞生那一刻,这场实验就具备了“跨界”的思维和基础,不但要解决卖票问题,同时要为昆曲吸引更多年轻的有价值的观众。随着活动深入,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实验中,我们设计机制让所有人有充分的参与感和激情,助推了活动的进行。 

    基于大数据的昆曲众筹不仅仅是筹到演出资金,更重要的是在关注昆曲人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,等待日后萌发。 

    “颠覆”,用户才是主角 

    策划这个活动之初,我们有个愿望,希望大家通过众筹能够看上物美价廉的演出,让更多人走进昆曲这一高雅艺术的殿堂,为此这个实验应该前卫一些。 

    下面我们按照一般的商业逻辑:找到用户(客户画像)、定位产品(确定曲目)、锚定传播点和节奏(产品线延伸增加曝光度和产品体验)、市场定价(成本核算)的过程来复盘本次实验我们的具体行动。 

    客户画像,大数据说话。 

    昆曲的知音在哪里?海量大数据通过采集2016年1月至6月的社交媒体数据,发现至少有十几万条信息谈论过昆曲,其中有25000人为活跃人群。 

   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,男女各占一半,其中52 %的关注人群来自90后;大学学历占了66 %;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戏迷最多,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密度最高,其中北京最多,占到13 %;iPhone使用者超过74 %,说明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;大部分人的爱好非常雅致,与茶、电影、书画、旅游、历史、古典文化和汉服相关。综上来看,喜欢昆曲的应该是精英人群,昆曲的衍生植入能力很强 

    印象中,昆曲艺术的票友应该是中老年为主。这个数据分析结果说明:昆曲的知音,比大家预想的要年轻,文化程度高、消费能力强。这一部分群体恰恰也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——这一发现让大家惊喜不已。 


    大数据决定谁是主演



    作品锻造,《玉簪记》逆袭。 

    众所周知,昆曲最有名的剧目是《牡丹亭》,按常理应该推出《牡丹亭》。 

    基于分析数据,我们选定女主角为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魏春荣(昆曲演员排名前三,长江以北位列第一);她表演过的曲目,口碑最佳的是《玉簪记》——演出前,在社交媒体里提及量最大的曲目有《牡丹亭》、《梁祝》、《三打白骨精》等,《玉簪记》只排在第九。 

    分析魏春荣、《玉簪记》在互联网同现率最高的男演员是王振义,此时已经息演五年,演而优则教,转行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(但是在贴吧中,王振义拥有高达3万的话题量)。 

    “魏王”是昆剧界最大的一对CP。数据表明,“魏王版”《玉簪记》已经成为昆曲粉丝喜爱的经典作品。但他们不在一个团体里,在体制内无法同台演出,于是我们决定突破羁绊邀请王振义老师出山,合演《玉簪记》。而“王者归来”成了本次演出最大的亮点。演出后,魏春荣老师互联网声量在昆曲演员中成为榜首,暌违已久的王振义老师位列排行榜第五,《玉簪记》排名第8,较演出前上升了1位。

王者归来,昆曲演出第一次众筹



    产品衍生,从一台戏变成一套产品群,为客户创造新体验新价值。 

    本次实验最大的创新是,我们将传统的演出产品形式扩展,衍生出很多子产品,为传播准备足够的话题。 

    传统演出就是一台戏,而经过扩展的演出产品是一套紧密联系的产品群:由一个社群,一堂讲座,一台演出,一次跨界,一起众筹,一场红毯秀,一席家宴,知音相会等组成。 

    传播策略是由10个人规模的原点人群触发,形成10万人规模的讨论人群、5000人的传播人群,最终产生购票人群200多人。动用了各种手段: 

    一是引入直播平台,进行网络直播。通过现场调查发现,参加沙龙的观众中有一个特点,大部分观众之前没有看过昆曲的现场演出,只是通过网络视频和口碑喜欢上了昆曲。把粉丝从线上吸引到线下的过程中,网络视频的传播可谓功不可没。所以,我们引入了目前流行的直播模式,对沙龙见面会和正式演出进行直播。在众筹正式演出开始前,光是网络播放量就已经达到万人次。 

    二是观影体验从台前延伸到幕后。在直播过程中,把观影体验从台前延伸到幕后,对二位演员的化妆过程等也进行了直播,帮助粉丝对戏曲传统和知识增强了解,提高话题关注度。 

    三是图片直播。引入图片直播平台,通过专业的图片摄影+互联网分享,大大提高了现场图片在社群的传播力度。 

    四是沙龙见面会。对粉丝安排演出之前的沙龙见面会,进行话题讨论和活动预热;演出结束后,二位演员与骨灰级粉丝共进晚餐。 

    我们根据整体宣发节奏,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,设计出丰富多元的话题,进行重点传播。

多元内容覆盖各个人群


    传播套路上我们立足于社群,线上线下相结合——由线上到线下,再把线下活动生产的优质内容搬回线上,形成正反馈,实现运营的低成本、高效率。每一次活动也都在微吼、花椒、喜马拉雅等音、视频直播平台同步直播,多媒体覆盖。渠道上依托群、朋友圈的自发传播,和多家自媒体的主动转发。 

    虽然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,却引发各界广泛关注;没有重金打造KOL效应,但宣传却精准传播到核心用户群。“快、准、灵”,这是一场由互联网思维主导的新观演模式。 

    关注形成热点,热点再演化为现象级事件,又引来传统媒体的关注,推波助澜形成多层级渠道传播。 

    市场定价,步步为赢。 

    由于本次演出成本预计在10万元,而通过对票务网站的数据统计,现阶段昆曲市场演出均价为 326 元/人,照此价格定价我们将入不敷出。我们不希望按老办法——找赞助或者拿政府补贴来补缺口,于是利用互联手段增加体验感和互动,成了解决之道。 

    数据表明某些昆曲迷是志愿者,带有强烈的情怀和感情投入,基于此我们对众筹人群进行了细分,分为“场外赞助”观众、“核心”观众和“致敬昆曲”观众。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价格和价值,一举解决了成本之难。 

    《玉簪记》是一出大气的爱情喜剧,且通过数据洞察到很多人走进剧场是为了陪伴自己的亲人、朋友、恋人因而设计出一款“知音票”,让没有走进剧场的人感受其魅力。另外,传统的演出模式没有演员与观众互动的空间,这次设计的“情怀票”则满足了对昆曲有情怀有敬意的人群与演员交流昆曲的情感需求。1380元的“情怀票”在众筹的第二日全部售罄,意料之外的惊喜其实是对人群需求的准确洞察,并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出口。 

    曲终人不散,余音袅袅不绝于后 

    2016年7月10日阔别舞台多年的昆曲名角王振义与昔日搭档、当红花旦魏春荣重聚舞台,为200多位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梅花奖大戏《玉簪记》。 

    “叫好”又“叫座”的结果给业内打了一针强心剂。活动整个筹备周期不足一个月,全场座位七天售罄,演出当天上座率达到100%,创造了2016年的昆曲平均票价记录。 

    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、大数据研究所所长张锐在《中国艺术报》撰文称,这是一场“互联网+传统戏曲”的成功实践,创造了“昆曲+互联网+大数据”成功模式。这个成功模式源于戏曲界、媒体和IT行业的跨界合作,活动成功应用了众筹平台、社群、大数据挖掘、视频直播平台、图片直播等诸多互联网应用业务,实践了平台模式、社群经济、共享经济、连接经济、O2O等新型商业模式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 

    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被复制的“互联网+传统戏曲”发展模式,延伸了传统戏曲的产业链、构建了昆曲垂直社群、完成了对粉丝的精确传播、探索了新型商业模式。 

    我们根据演出策划、宣发、演出、演后四个阶段,推演出了一套可标准化的大数据驱动的演出方法论: 

    a. 在策划期通过大数据洞察,确立演出基本要素; 

    b. 宣发期基于大数据推演,为演出的话题设计、传播渠道、传播方式拟定策略; 

    c. 演出期根据宣发效果、活动反响、市场反馈等数据监测,实时变更营销策略。 

    d.演出结束后,通过互联网聆听评估,迭代、优化产品。

无数据不营销



    以此为基础,我们抽取出“大数据 + 互联网 + X ”方法论。这个X可以是昆曲、戏剧,也可以是其他传统行业。 

    尾声: 

    “一台昆曲大戏,邂逅新科技,让人仿佛置身于穿越之中的梦境,曲终人散却不忍梦醒。”我们笃信:未来一切生意始于数据,终于数据。探索科技以何种形式融入艺术,既能达到市场增益又不破坏艺术本身固有的价值,是这场600年历史的昆曲邂逅大数据跨界实验的真正意义。 

    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”奈何这百年基业,失传于我辈之手,又岂有故步自封、不思变革之理? 

关于春暖花开:“春暖花开”是传播管理践行者陈春花知识的自媒体,内容涵盖最新的管理思想、商业评论、演讲实录、著作连载与人生感悟。